甘典江 | 每一粒米,都是无辜的
2018-06-12 22:42:04
  • 0
  • 0
  • 44
  • 0


       《鸟类的平民》甘典江  作


甘典江 |  每一粒米,都是无辜的

——读《卖米》

 

 

 

刚刚有空,我读了微信圈汹涌传播的散文《卖米》

作者叫“飞花”,北大才女,出身湖南乡村贫困家庭,本文内容即是对生活的一页素描。后来,文章获得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。不幸的是,作者于2003年患病去世,仅仅活了24岁。

此文打动了无数的人,看得我也悲戚心酸,原因就在于它的巨大感染力量——以白描手法表达了中国农民沉重的生存现实。

种粮食本已艰辛,而把收获的米卖出去,也同样不易。农民除了出卖自己的农产品,没有其他的收入渠道。由于国家长期的的抑农政策,导致了农产品的价格低贱,卖不出合理的价位。农民的命运,就像他们耕种的粮食一样,没有保障,连“随行就市”也是一种奢侈。

这几天,一个视频被疯传:一个年老体衰的农民在耕田时,突然倒在了水田之中。在家人的抢天哭地间,闭眼死了。

如果把这种场景解读为“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”,那实在是太没人性了,在某种意义上,“勤劳”其实是一种无法选择的“无奈”。人们只有在没有任何福利保障的情况之下,才会以“做牛做马”的繁重劳作来背负生活。千年以来的专制,把农民定位成了两只脚的“牲畜”,只负责劳作和繁殖,而“权利”和“福利”是一点也没有的,生灭不管。尤其是农民那赖以生存的土地被“国家”剥夺得一干二净之后,就再也没有自己的生存资料了。在某种意义上,也就沦为了“国家”的雇工——也就是名符其实的流氓无产者,已非传统社会中的“农民”,因为农民必须拥有土地和可怜的生育权。

所以,《卖米》这篇文章,表面上写的是卖“米”,其实出卖的是自己的“血汗”,甚至是自己的“命运”。广大的读者,不管你是什么身份,都从中读出了悲怆的《命运交响曲》:任何底层个体,都是殊途同归的卑微结局,只因为,你的身后站着一个强大的国家——这既是《圣经》中描述的那头恐怖巨兽,也是政治理论家霍布斯归纳的不受控制的吞噬一切的政治动物。

只有把农民视为公民社会中不受歧视的一员时,农民的悲哀才能结束。这是现代文明国家的合理诉求,是普世价值在泥土上散发出来的芬芳。


最后,我还隐隐地生出一种担忧:凭着我的中学教师职业感觉,我可以猜到,这篇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文章,已经入选了教材和试卷。相关“专家”在设计阅读试题时,一定会在肯定同情主人公的同时,顺带抨击讥讽文中的“米贩子”,似乎,这些唯利是图的家伙,才是造成悲剧的原因。也就是说,这种机械化的阅读思维和粗暴性质的命题方式,将放大文章的“仇商”暗示,从而迎合了“为富不仁”的民意,既掩盖了问题的根源,也会散发出情绪化的戾气。


我想强调的是:中学语文教学的隋性和奴性,已经丧失了最为宝贵的批判性思维。


事实上,文中的“米贩子”是无辜的,他们的所谓“压价”,也只是正常的市场反应,他们没有义务去扶危济困,更不可能作出牺牲去拔高自己的道德。


法国哲学家孟德思鸠说:“哪里有商业,哪里就有美德。”

因为商业的本质是平等交易,是围绕人性而展开的。这种对利益的追逐,必须建立在契约的关系之上才能实现,于是就会要求诚信,提供便利等等。就这样,自由而繁荣的商业,就会塑造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,当然,也会涌现相应的负面。然而,自由市场自会修正校对。


一切苦难,都是人性扭曲的结果。


每一粒米,都是无辜的。任何责怪这些穿越四季的启示,都是对神圣恩典的辜负。

 

2018年6月12日22时16分

 

 

谢谢朋友,为防止封号失联,请加上作者的个人号(甘典江)Gandianjiang

(提醒:每天9:30到14:30微信受阻无法正常接收消息,请于此时段之外联系)

 

下面是我的艺术广告:闲来写幅丹青卖,不使人间造孽钱。有书画需求的,私信联系。

 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